2025年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局、市委和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持续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监管工作水平,防范化解质量安全风险,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助力六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压实主体责任,推动“两个规定”落实取得新成效
1.持续开展工业产品“两个规定”(总局第75、76号令)宣贯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具有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产品的生产单位摸排录入工作。及时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等信息,提升数据推送成功率。
2.开展分类监管。明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信息以及中、高风险企业清单。对不同风险等级生产销售单位实施分层分级,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
3.加强培训考核。督促生产销售单位配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加强知识培训。组织监督考核,全覆盖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及其他中、高风险企业的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
4.探索创新路径。开展商业综合体、批发零售市场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试点工作,探索可复制的监管模式,形成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在全市进行推广。
二、强化监管举措,开展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
5.强化生产许可证证后监管。制定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工作计划、“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计划,重点检查获证企业取证条件与实际情况的相符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有关规定的履行情况,督促符合条件的获证企业及时上报年度自查报告。
6.完善分类监管体系。建立获证企业档案,做好事中事后监督检查记录,及时存档管理,强化结果处置。加强食品相关产品获证企业监管,加大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力度,确保食品相关产品检验任务量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三、提升监管效能,持续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7.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经费保障,精准制定监督抽查计划。编制《全市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2025年版)》。依据上年度监督抽查不合格、日常监管、投诉举报、专项整治等方面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重点突出本辖区生产领域产品和涉及人身安全、人体健康产品的监督抽查,制定实施2025年度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计划。强化网售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公开抽查结果、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宣传。
8.严格规范抽查过程管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科学规范选用承检机构,严格执行“抽检分离”制度,规范检验行为,严守安全底线,确保检验质量。全面应用总局 e-CQS 信息化系统,推动市、县(区)两级监督抽查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9.加强监督抽查不合格后处理。严格遵循《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整改工作暂行规定》,按照既定程序和时限要求开展工作。将抽查结果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强化监督抽查不合格后处理工作。
四、聚焦重点产品,狠抓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10.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围绕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包装物、钢筋、水泥、电线电缆、消防产品、烟花爆竹、保温材料等重点产品,持续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集中治理,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严控变量风险。
11.持续开展市场监管系统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和危险化学品“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管理行动。配合开展网售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生产源头治理,督促企业严格依标生产;强化流通领域监管,督促销售单位严格履行进货查验制度;严厉打击各类质量违法行为。
12.持续开展“监管护棉”行动。充分发挥市纤检所专业技术支撑和运用,加强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管力度,推动产品质量安全分级制度。督促棉花经营者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棉花质量内部管理制度。严惩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质量违法行为。
五、加强风险管控,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防范机制
13.明确风险监测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制定年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有效开展风险监控工作,加强风险监测不合格后处理工作,发布消费提示、风险预警信息。
14.收集分析风险信息。充分发挥风险监测站点作用,加强与行业协会等相关机构的联系,拓宽风险信息来源渠道,完善全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15.开展产品质量安全联动风险监测“五进”活动,选取重点产品、消费者关注度高的产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风险监测“进校园、进电商平台、进产业园、进卖场、进乡镇”活动,提升问题发现和预防能力,达到研究一类产品,帮扶指导一个行业,提升整体质量安全水平。
六、创新帮扶模式,推动“提质强企”三年行动见效
16.推进质量技术帮扶“你点我帮”活动。用好“皋质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帮扶;开辟官网、服务热线、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同步线下帮扶。收到企业需求后要迅速响应,帮助解决质量难题,并建立企业帮扶档案、积极培育典型案例。
17.提升质量技术帮扶精准性、有效性。突出问题企业,结合监督抽查不合格后处理、获证企业事中事后监管和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主动深入企业,现场帮助自查整改。突出特色产业,聚焦我市钢铁、板材、童床、羽绒等重点产业,鼓励引导“大企帮小企”,助力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七、着力生态环保重点攻坚
18.做好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长江经济带等问题整改工作,定期组织整改“回头看”,常态化开展督查检查工作。
19.开展市场监管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切实抓好市场监管领域成品油整治、塑料污染等工作。